美国精神

总说白天纽约,晚上巴黎,纽约是一种工作激情,巴黎是一种生活情致。

然而夜晚才是纽约的本色。
从New Jersey或者Staten island可以看到整个曼哈顿,灯火辉煌。“曼哈顿的灯火”,自初学英文时代就铭记于心的一个词,和一个从未见却一直想象的画面。

这不夜之城。

Brooklyn大桥是曼哈顿的主要门户之一。
到达时已是夜晚,吊桥两侧的桥墩厚实,让人切实感受到海水被稳稳地镇压在其下,一根根铁锁缠绕,天罗地网般把走在其中的人围住,不能呼吸。人行道在桥的中央,两侧二十四小时不止的汽车,不停地鸣着笛,远方同样二十四小时运营的地铁,连老鼠们都二十四小时不停息的窜走,————此时更有气轮声想起,回过头又看见曼哈顿的灯火。

又有些激动起来。
太平洋的上空,是那种世界尽览眼下的得意,而这里是切实的动力。征服自然,征服一切的American Spirit。

Nothing is impossible!

15年初秋于中央公园

脚下的世界

整个飞机在剧烈的颤抖,太平洋的气流看起来比欧亚大陆要强许多。

遥记起N年前,从上海起飞去巴黎,稚嫩的小伙第一次真正的远门,走向未知,行李过海关时匆忙掩盖了或许应有的忧伤。

从那以后一直飞来飞去。

联合航空已驶过日本,看着座椅前方的飞行航线图,Alabama, Mississipi,貌似中学课本中Martin Lurther King的演说浮现,美国的各州连串起来,一个陌生的土地竟如此熟悉。

回想生命的这三十年,主要是在欧亚大陆上,跨越太平洋却是一一样的感受,整个世界变小了,心中涌起一种激情,一个冲动,好像整个世界都在眼前,任尔插翅翱翔。

八年前的法兰西,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的探索,八年后的美利坚,是对未来的已知的征服冲动。

八年前,我会说,法兰西我来了。
八年后,对美利坚,我没有同样的话,但是我会说,万千世界在我心中,在我脚下。

裸露的人性

裸猿,裸露的不仅是皮肤,还是人类的本性。

《裸猿》一书中,贯彻始终的重点就是一个:人类的动物本性对人类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行为方式有着决定影响,而这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日常的认知。

当然,围绕这一观察以及观点有很多展开,莫里斯从人类起源、性行为、育儿方式以及群体交往方式等方面有详细分析,个人仅对感兴趣的话题做个小述。

人类的生存必须遵从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不过更完整的丛林法则是,对外的凶猛和对内的自制。前者是对抗其他物种,后者是不对抗物种自身。

人类是个奇葩!

当人类的祖先从树上来到地面,面临的多是强于自己的竞争者,犬类的嗅觉是人类的几百倍(有实验说是几百万倍),猫科动物的速度、牙齿、肌肉更是人类所远不能及,鹰能击长空,鱼能游浅底。
人类祖先好像没有太多优势。

丛林的果实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安逸的猿猴仍然待在树上,愚蠢的人类祖先毅然来到地面探索。
不过人类通过智力的发展,群体的合作与分工,由采果实的猿类祖先向狩猎猿的转变,实现了对外的凶猛。

人类继而通过幼儿期的延长来发展其智商和行为能力,同时,人类又通过家庭式的对偶关系,来保证人类幼儿期的生存。
对于过于漫长的幼儿期,母猿已经没有能力独自抚养,于是进化出第一个关于家庭的社会契约:我去和男猿们打猎,你在家带小猿,我给你们食物,作为回报,你只能和本猿交媾!
曰,“慈父行为”。

从欲望生本能角度的分析,贯穿全书,所以我的第一感是,莫里斯乃动物学界的弗洛伊德。

女猿独自带小猿的代价是巨大的,此时被后世男猿们纠结的处女膜出现,这疼痛感的付出,让女猿不去漫山遍野的开始交媾,必须有巨大的情感归属战胜对疼痛的恐惧。

家庭对偶形成,保证幼猿可以成长为或能够提供猎物的或能够提供交媾的一员,实现了对外凶猛的传承。

自此,奇葩的人类已经很凶猛,而且随着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与传承,人类将越来越凶猛。

所以我们回到对内自制的问题,人类的第二个奇葩。

不停自我争斗的物种很难生存,与人斗,其乐无穷,貌似人类对自我斗争千万年来乐此不疲。

仔细观察发现,人类是通过小群体合作加远距离斗争的方式。
小群体合作保证了狩猎,从而保证了生存。
同时,小群体合作又衍生了斗争,因为对于非群体内的同物种,当对方对本群体由威胁的时候,群体内强烈的合作倾向就会变成对其他群体的攻击。
这样看,消除人类斗争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强合作,缩小地球。

人类竟然做了这多年主导地球的物种,不过他们仍然是个奇葩。

之前一直考虑人类为啥是混食动物,从牙齿的结构看,人类和所有素食动物一样,但人类对食肉却有不懈的追逐。
从进化的角度,这就很好解释了,当年人们在树上摘果子的时候,牙齿一直是素食的牙齿,后来到了地面,没有足够的果子,只能到处狩猎高蛋白的肉类以作补充,可牙齿吃不了肉怎么办,于是人类又发明了烹饪。

到这里可以很清楚看到,除了交媾的动力,人类的一个个缺陷,也都是发明和创造的起源和动力。

尽管智商再高,人类是欲望的动物这点不变。

人类的为啥进化出美丽红唇?
答:模仿下体,诱惑死你

人类为啥进化出乳房?
答:模仿屁股,诱惑死你

人类厚厚的体毛为啥消失了?
答:这样交媾更有触感,诱惑死你

人类为啥穿漂亮衣服?
答:穿是因为在说本猿目前不交媾,穿的漂亮是在说本猿很值得交媾

终究人类为啥穿衣服?
答:毕竟是人类,稍微控制下交媾,不能随便激起他人欲望
(不同于动物,人类直立和体征发展之后,所有交媾用品都直接暴露)

 

拉泡屎,以后这是我地盘?
答: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互作用,前者让身体紧张,心理激动,后者让身体放松,保存体力,两者一般保持平衡,人类遇到特殊情况时,平衡打破,交感神经主导,把全身的活力都调动起来,毛骨悚然以保证出汗速度,大脑充血以加强反应速度,肠胃紧绷配合运动。尽管如此,副交感神经还在说,“别激动,不打架,先恐吓一下对方”,之后对方被自己赶走了,威胁消失,副交感神经不仅主导回来,而且会过度矫正,身体突然舒缓,大脑缺血,肠胃放松,所以会有晕厥,所以便便。于是发生了,“拉泡屎,以后这是我地盘!”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熊月之先生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可谓学术大作,各类统计数据以及书籍人物列表之详尽与细致,不得不佩服熊先生治学之严谨,笔者无学之人,只能览其大概而已.

观一部西学东渐史,乃西学翻译之史,当然,其中有年代之别,西洋与东洋之别,官方与民间之别,制度文化与科学技术之别,接受态度之别等等,熊老皆详有描述.

熊老最后对于西化和化西的总结见解很深刻,所谓西来文化,或言由物质而制度而文化,或言由表层而深层,都是就现象而言,而其本质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哲学问题,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会有不同见解的人,不同的阶段的跌宕,但是终究改变不了人类对真善美的初衷,自然科学,真的东西最终被接受和保留,各类技术,制度,善的东西最终被采取,不同习俗文化认可的美的东西遍地开花.

在这过程中,需要有心之人,如在中国倾心奉献35年之博兰雅,又如忧国忧民之林则徐等;同时也需要有才之人,如不识欧美文字却翻译一百来篇欧美小说之林纾,更如一篇桐城派古文写就的<天演论>而响彻中华大地之严复.

东西大地,各具有心有才之人,文化碰撞的火花,其过程是痛苦的,其结果就如熊月之先生所言,是走向人类的更真,更善,更美!

大圣吉祥

“呆子! 你说这都是斗战胜佛了,这玉帝老儿怎么还管我要回这金箍棒?"
"猴哥呀,我跟你说,这县官不如现管,这事肯定是老龙王拱出来的,去把老龙王安分了,就结了"

顽猴一转想,这呆子每次都一语击中要害,果其然常年在官场交道的,比起我这善于会闹事的,哎,我不及也,如今我也加了爵位,倒是和这呆子学几分套路,遂说道,"唉咦,二师弟,你是掌管水军的大元帅,说起来和这老龙也有点渊源,都占个水,何不顺这个水推一把,跟老孙去龙宫转转"

没等八戒答话,这急猴儿已经把他拖到东海,一个闭字诀,下得海去,前头看门站岗的小蟹小虾们早已躲得远远的,里头的赶紧通报了,"报!!大王,不好了,这猴头.."
敖广右手举起,示意已知,"众将莫慌,这猴儿不比从前,如今封了位,不敢胡来,不过他定是为了我定海神铁而来,我心中已有妙计退之!"

这时八戒和悟空已经到了内堂,龙王拱手,"大圣有礼,天蓬有礼,自从二位佛前加爵,少来我东海,老龙我想念的很啊!"

悟空道,"老邻居啊,你不赶紧着人摆酒席,跟咱师兄弟俩这客套些有无之物作甚"

老龙笑道,"有,有,哈哈"

酒过三杯,八戒向猴儿使了个颜色,于是悟空起身向龙王作了个揖,道,"这次过来,除了叙叙旧,顺便来归还府上一物,这块铁棒,老孙当年为保师父取经,借去有已些年月"

龙王笑道,"这铁器终遇其主,本早属大圣,何来归还之说?"

八戒听此话,赶紧准备上前把话敲定,"既然.."

哪知老龙王并未停顿,"无奈早些时候,东海风波不平,玉皇天帝授旨,要这定海之物归位,以治风波之恶,只是我不知如何开口,向大圣借这神铁一用"

猴儿道,"我佛慈悲,定东海之波,也是积功德的事,老龙王客气了,何况这铁物本就是宫中之物"

龙王道,"我有一策,上可安天帝,下可扶我宫内大小之心,中可让大圣得这神铁,不知大圣愿闻否?"

八戒道,"你这老龙果然老道,早帮我猴哥算好了,快快说来?"

"素闻大圣火眼金睛,今让大圣分辨两物,如能分辨出来,这神铁之事我自向天帝禀明,另寻它策治这风波"

"听老龙王的吩咐"

龙乃百兽之王,虽深居海中,陆上各动物也受其调遣,于是龙王请出内室休息的赤尾狮和白面熊,这二物乃吉祥之物,唯有盛世才在世人面前共同出现,其虽猛兽,却不食一物,呼吸空气采其精华而已,然后每千年一次,排泄出金灿灿的如珊瑚般绚丽的宝物来,山海经上记载之珊瑚翔,即是此物

龙王说,这里有两块珊瑚翔,大圣若能分辨出谁是赤尾狮,谁又是白面熊,便是上天的意思了

这赤尾狮和白面熊几乎从不一起露面,而且这珊瑚翔千年才一次,别说火眼金睛,就算老君自己过来,也未必能分得出这翔来

这猴头气急败坏,刚要发作,八戒看出猴儿端倪,赶紧附在耳边,说"猴哥不妨先猜猜,猜对了老龙自无话说,猜错了再找老龙算账"

猴儿压住火气,搔了会脑袋,没有任何头绪

八戒道,"俗话说,狮屎胜于熊便,这二物虽无二致,但其中一物却更饱满,更光泽,或是狮屎"

"呆子说的是,就听你的"

龙王见被识破,一阵尴尬,正欲辩解

这猴子突然拿起那饱满光泽的翔就走,说,"老孙猜对了,临时有事先告别了"

赤尾狮急了,"不许带走我的翔"

龙王见赤尾狮说漏嘴,已无话可说,这时八戒拿着另外一块翔,也起身说道,"我去给猴哥帮忙办事,下次再来拜访",嗖的一下,云开出去

二兽急了,珊瑚翔岂是外流之物,于是一路追到花果山境内,只见一阵白雾,猴王和八戒已经不见踪影,只留下一块的珊瑚翔,比先前的更大,二兽见状,不知如何只好,占着这翔,谁也不肯放手

这泼猴在云端见着大笑,"呆子,你说这二兽虽是太平美满之相,到底是蠢物,不知这真的珊瑚翔在我兄弟二人这,那下面的只是老孙吃的桃儿排出之物变的"

赤尾狮和白面熊二兽,从此定居花果山,一动不动,守在这猴儿的粪便左右,谁一刻也不离开

狮熊同现,太平盛世从此始矣,太史公曰,世间百姓之幸福皆猿粪也!

冰与火的重生

  一

这是一个冷漠如冰的世界!

清晨的雾霭直压头顶,刺骨的寒风穿透薄薄的牛仔,公交站台一排排的人群夹着胳膊跺着脚,四处张望,铁栅栏旁的保安裹着军大衣,前后碰着步子,车子急拐弯,行人抓紧时间空隙穿越马路,路口小摊的蒸笼不停地向上冒蒸汽...

一个局外之人急促的步伐,皮鞋底敲打在水泥马路上,有节奏地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

Mersault先生姓Mersault,没有人提及他叫什么,阿Q先生叫阿"贵",没有人知道他姓什么,甚至没有人知道"贵"字如何写.他们都是局外之人,局内的世界里没有他们,在局外看到的只有冷漠,他们也只能选择把自己放在没有他人的世界里,于是慢慢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也没有了自己.
于是出场了,死亡了,或许存在过,或许没有存在过.
"杀头好看!"
阿Q喜欢看,Mersault先生的父亲也描述过,只不过很可惜,Mersault先生还没来得及看,就自己上了刑场.

在冷漠的世界里,感受别人的冷漠,对别人也冷漠,慢慢地对自己也冷漠了.

Raymond先生的狗确是个可怜的蠢物,总被大声喝骂,"Salaud!" 撒尿的片刻也等不住,被拖着走,尿点点地洒一路.

终于,狗走丢了,Raymond破口大骂,这个蠢货!
Raymond侧忍地提起这只狗是在妻子去世之后,找来的陪伴,"这个蠢货",继续骂道!
隔板奇怪的声音告诉Mersault先生,Raymond在偷偷哭泣,他不敢听到其他狗的叫声,会以为就是他的那只.

Mersault先生的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不知道什么是伤感,而在这时,他却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这好像是冷漠世界的一个接口,在冷漠与冷漠之间的一个真情连接.

在不同的世界里,他看到的,也许是冰冷的你,你看到的,也许是冰冷的他,而这样的一个接口,能在冷漠的世界里连接温暖.

找到自己的心,先温暖自己,然后才有温暖别人的能力,之后,你会发现别人也在温暖你.

皇城的雾,并未能被朝阳冲散,不过也没能遮挡住这都市的气势磅礴,湖,柳,亭,江南水乡的小巧玲珑搬到这里来,却多了股英气.
兜里揣这收音机疾走的大爷,一帮笑着放飞鹰的大妈,扬声器旁翩翩起舞的婶婶阿姨们,一踮一踮地起伏脚后跟,远处传来一阵京剧吼声,"噫~啊!"

这是一个热情如火的世界!

加缪先生的成名作<>,通读两遍之后,未能说懂,胡言乱语的三小节,聊释!

公元2014年末于东航三万英尺层云之上

风往哪里吹

风往哪里吹
— <<宫崎骏 – 起风了>>

“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这是”Le cimetière marin”(海滨墓园)结尾的句子, Paul Valéry最有名的一首诗, 是其写给自己的, 那个墓园也是诗人后来所葬之地.
诗句在那里, 每个人的理解会有不同.

堀辰雄在其<<风起>>一书中引用此句, 并将其翻译成: “风吹, 唯有努力试着生存”.

近大半个世纪之后, 宫崎骏把这个诗句搬上大屏幕, 他想说什么呢?

影片是以飞机工程师堀越二郎追逐个人梦想为主线展开的.
之前看过此电影的朋友有了负面的警示, 所以我是抱着保守和怀疑的态度观看的.
影片开始, 悠扬轻快的音乐声飘出来, 顿时进入宫崎骏风的世界.

影片看到一半, 失望之极!
失望的并不是情节的枯燥, 而是主人公堀越二郎追求自己梦想的大背景下愈加彰显的军国主义思潮, 以及字里行间影射的战争元素: 意大利的工程师, 德国的工厂, 以及日本的军人和印有”上海事变”字眼的报纸.

儒家社会中的个人梦和强国梦往往交织, 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 国民的个人梦更是在强国梦的阴影之下, 这强国梦更向后期的军国主义发展, 到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时期走到最极端.
尽管经过二战后无条件被接管的洗礼, 由于种种历史因素, 军国思潮的影响力并未完全消褪, 所以从平民到政治人物, 笼罩在此思想下的人并不鲜有.
这一点并不让我诧异, 让我诧异的是和平主义者如宫崎骏, 竟也把此情怀通过个人梦的方式毫不掩饰地去美化.

然而, 我错了.
不过, 确实需要足够的耐心才能等到这转折.
堀越二郎的事业和爱情的迷茫之中, 突然偶遇一个指引和开导他的人, 而这个笑容诡异的大叔的名字正是<<风起>>一书的作者堀辰雄.

堀辰雄告诉堀越二郎, 要学会忘记, 忘记和美国的战争, 忘记和中国的战争, 忘记一切. 自己该有自己的生活的, 正因为这样, 才有了后面美好的爱情.
这是影片中第一次从国家主义向个人的一个转折.

宫崎骏多次被邀请拍摄堀越二郎的传记, 但都拒绝了, 因为作为烈风, 雷电等战斗机的主设计师, 堀越的战争元素太明显了.
出乎意料的是, 堀越的一句话打动了宫崎骏:
“我唯一想做的事情是打造一台美丽的飞机.”
宫崎先生找到了切入点, 也就是国家梦像个人梦的回归, 所以才有了影片里小男孩炽热追求梦想的清新动人, 以及与之对比的凶神恶煞的军人嘴脸和借不同人的口对国家的嘲讽.

宫崎骏是个善于把握日本国民心理的创作人, 这部<<起风了>>也不例外, 而此片的更胜之处在于它不仅反应出当年日本的迷失, 更是当前日本的现状.
日本经历多年的经济泥沼, 国民心力交瘁, 又是一个该奋起之时, 这个奋起是国家之梦以及隐藏在背后压抑多年的军国梦, 所以这伴随了右翼极端势力在日本政坛愈发得力, 和对和平宪法修改的蠢蠢之欲.
宫崎骏把此情怀用历史的视野展现给日本国民, 并加以否定的态度, 那些聪明的日本人自己也能反思到,当然也不可避免引来了右翼人士对此影片的反斥.
影片最后, 梦想来到现实, 飞机研制成功的喜悦, 此时回顾了满地废墟, 表面在讲成功之前的种种失败的尝试, 可是废墟中坠毁的飞机残骸, 明明却是以战争中被击毁的场景和规模来呈现的.

“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这里的vivre, 也许除努力生存之意, 更有一层生活之意.
“起风之时, 也要尝试着生活.”
个人生存, 国家生存, 很必须, 但其目的是为了每个人能够好好地生活, 忘了生活这一目的讲生存, 也许会走偏, 就像当年的日本, 希望不是今天的日本.

影片最后女主人公说:
” Vis ta vie.”
活出你自己的精彩!

甲午年正月初八子时
巴黎狂风大作

当下的回忆 — 伊斯坦布尔

时隔一年多的一座的城市,没有料到的却是在这样的13与14之交,写你。

脑中第一次对伊斯坦布尔成形的轮廓始于2011年春天,当时香港末任总督彭定康即将出任BBC托委会主席,就职前写了篇关于土耳其与欧洲未来的文章. 我不禁在这里引用他其中的一段话, 一段与我个人审美的观与行重重相印的话:

“””
It’s in my hand on this occasion as I look out over the Bosphorus on a glittering March morning. Yesterday, there were flurries of snow in Istanbul. But today the sun glints across the water to the Asian coastline of the city; the seagulls bank in the breeze; a great liner sails majestically north towards the Black Sea. It’s a “good-to-be-alive” sort of day.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三月早晨, 我遥望眼前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昨天, 伊斯坦布尔还飘散着雪花. 但今天, 这个城市的亚洲海岸线在阳光照耀下是波光粼粼; 海鸥在微风中飞翔; 一艘巨大的客轮缓缓地向着北面的黑海驶去. 此时此刻, 不禁让人感到”活着真好”.
“””

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往往就发生在这风霜雨雪后的和风煦日之中.

从机场出来, 车沿着海边宽敞的道路前行, 司机指着右手边用蹩脚的英语告诉我, “马尔马拉海”.
一直往北, 穿过加拉塔大桥(Galata), 抵达塔克西姆广场(Taksim).住的酒店就在塔克西姆广场旁边,从广场向下走, 右拐, 穿入一个小巷, 已完全不是方才广场的繁华与嘈杂: 街道上来回行走的猫, 拐弯口的理发店, 阳台上挂满的衣服, 从旅馆窗户望出去对面人家的厨房, 满副那不勒斯般的生活气息.

一周的会议并不是特别忙, 所以傍晚一到就开始逛这座城市. 塔克西姆广场是新城的中心, 连着的独立大街总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据说这千千万万人的拥挤在周末会持续到清晨而不停歇.
往老城区走, 慢慢窥见伊城昔日的光辉, 圣索菲亚大教堂(Ayasofya), 托普卡比皇宫(Topkapi), 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 大巴扎(Grand Bazaar), 不同年代留下来的印记. 突厥, 基督教, 伊斯兰, 古希腊, 多样文明的符号在街头巷尾交杂.

金角湾(Golden Horn)横截新城与老城, 而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us)纵刀切开伊斯坦布尔, 分成欧洲和亚洲两块.
博斯普鲁斯, 意为咽喉, 果然其隔欧亚大陆, 通马尔马拉海与黑海, 自古兵家必争之”咽喉”之地. 伊城地势易攻难守, 非其强主不能得, 所以经历的是如拜占庭, 奥斯曼如此之帝国. 这样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其文明的复杂程度.

十九世纪初, 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 伊城便一蹶不振, 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或有改观, 总是今非昔比.

帕慕克(Orhan Pamuk)在其著名的<<伊斯坦布尔>>一书中讲到伊城的一种忧伤, 一种植根于伊斯兰文明的称作”呼愁”(Huzn)的忧伤.
呼愁起于思想的朦胧与混乱的状态. 对于帕慕克而言, 作者自己解释道, “我的起始点是一个小孩透过布满水汽的窗户看外面所感受到的情绪”, 而这情绪不是孤独之人的忧伤, 而是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 也就是帕慕克所说的伊城的呼愁.

帕慕克眼中的伊斯坦布尔是废墟的城市, 欧洲名城的古迹往往会陈列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 而伊斯坦布尔人却更愿意直接生活在古老废墟之中. 废墟中的对比, 让伊城的人不断被提醒的昔日的灿烂和今日的颓废, 残破城堡的墙头或被直接改造成店铺, 或砖石被卸下用作建筑的原材料.
“整日惶恐的等顾客的老书商, 车站从不与人交谈的蒙面妇女, 生锈的驳船上的海鸥, 无人理睬的钟塔…”
这样的画面也许不只是伊城的写照, 也是帕慕克家庭经历所折射出的视角. 对伟大过去的赞赏和对迷茫未来的担忧让作者总更能够观察到这些.

这样的情节和中国有类似之处, 几千年的辉煌, 到近世的积弱, 使中国人常有个复兴的梦, 而这复兴的状态, — 所谓状态就是过去拥有现仍在路上并未复得, 使人同时表现出来一种傲视凌云的自大和妄自菲薄的自卑, 而中国人的呼愁便在这样的自大与自卑中徘徊.

福楼拜于19世纪中期抵达伊城时预言说, 百年之内的伊城将是世界之都. 百年过后的帕慕克对此很失望, 因为他看到的是帝国斜阳以来从未有的凄凉.
你方唱罢我登场, 世界的平衡应在历史的大视野里,如福楼拜之大家,也没料到他当年的眼线比其预想的还要长远.
几年前的彭定康肯定了这样的感觉: 这是欧洲的未来所在.
当我站在加拉塔大桥上, 背对着金角湾, 望着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浪花, 海鸥, 汽轮, 我对福楼拜以及彭定康的憧憬更坚信不疑.

城市的性格和命运是相互写照的, 巴黎塞纳河之悠扬, 罗马台伯河之沧桑, 维也纳多瑙河之亮丽, 然而, 不曾有另一个欧洲城市如伊斯坦布尔之气派.
博斯普鲁斯, 浩浩汤汤.

从伊斯坦布尔经安卡拉(Ankara)到卡帕多奇亚(Cappadocia).
如果说伊城是帝国留下来的辉煌, 那卡帕多奇亚就是大自然永久的华丽, 而人在其中, 连赞叹都不能够了, 只能窒息.

再经过艾菲索斯(Efes)和棉花堡(Pamukkale, –Pamuk正如帕慕克), 最后由伊兹密尔(Izmir)返回伊斯坦布尔.
几十个小时的大巴在土耳其国土中穿梭, 换来清晨抵达时站在街头捧着水煮玉米棒的幸福.
路途各种转车, 总有那地图上都难找的地方, 于是罕有我这样的中国面孔. 某大叔用土耳其语跟我交谈了几个小时, 手势和画图的帮助下, 居然还真能交流起来, –可见人若要交流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 询问我的旅行, 家庭, 信仰等等, 当然也不忘强调下自己不是土耳其人.
土耳其终究是个复杂的国度, 就算那些认可自己是土耳其人的人们, 由于不同的身份认同, 也会对最简单的”你好”一词选择不同的说法, 这是伊城未来总要面对的. 不过经过历史众多的教训之后, 伊城的人们已经如此生活在一起, 这已是很多国家的典范.

车站的一角很喧哗, 刺耳的乐器, 人们在围成一圈跳舞, 脚步踏地, 自成节拍.
后来才明白, 这是为一个和我一样将离开这座城市的人, 小伙子扭捏在人群中, 接受大叔大妈们的拥抱和亲吻, 还有同龄人拍打其背和头, 以示对其离开的不满.

这是旅途最后的印象.
如果城市留给人们的是曾经的璀璨, 至少还有那里的人们热情的表达.

无论怎样去记忆, 人和城市都往前走.
尽管如此, 帕慕克以历史的方式在回忆, 福楼拜以未来的方式在回忆.
而我, 只在当下的你.

新年快乐!
2014年1月3日
癸巳年腊月初三丑时于塞上维特里

此幻灯片需要JavaScript支持。

巴黎酒社-上海专场

独饮不如相聚小酌,独想不如集思广益.
巴黎酒社以巴黎为主场的活动不知不觉也已快3个寒暑.在众多归国酒粉的期待下,酒社在国内的活动终在千呼万唤中始出踪影.

上海,炎热的夏天,我们来了.

记得7月,巴黎每年最美好的时节,酒社罗讷河谷专题,产区官方代表Benoit先生以其丰富的知识,独特的眼光让众酒粉们眼前一亮.
这次,我们和Benoit先生一起来到上海.罗讷河谷产区驻中国代表处也给予大力支持,代表处负责人罗易先生年纪轻轻,却在中国已经有些年头,一口流利的中文忽地让彼此距离拉得更近.
有天时,有人和,当然也有地利.知味杂志社的品酒教室,就在上海交通大学法华校区旁边.

Benoit先生从一款2011年的Tavel桃红Vidal Fleury开始,清新扑鼻,清凉透顶,刚才室外高温走来的人们,开始安静地进入罗讷河谷的葡萄酒世界.
IMG_5080

大家在认真的听,看,闻,记.
IMGP9820

每个问题都得到耐心的解答.
IMGP9822

罗易先生拿出罗讷河谷产区的海报,一位婀娜的中国女性,红色长裙几乎融于同样红色的背景中,小指轻翘举杯欢饮,美女与美酒总是欢乐的源泉.
IMGP9829

IMGP9840

酒会正式部分结束,私下的交流却还停不下来.
IMG_5135

IMGP9849

当然了,酒社的传统也带到国内,喝美酒,尝美食,享受当下,畅想未来.
晚上有空的酒粉们,大家继续欢聚起来,云南美食,法国美酒,不亦乐哉.
IMGP9863

世事的玄妙在于,总会有一根莫名的线,不经意地把各类美好联在一起.
中国的红,罗讷河谷的红,还有我们巴黎酒社的红.

巴黎酒社 sans mention